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工商时报走出的能人们,大多都是带有这种洞察世事、独立思考、坚韧和清醒的气质的

财新视频《财新时间》节目,近日播出了对光线传媒老板王长田的专访。我在微信朋友圈中转了一下,并点评说“工商时报走出的能人”,得到很多工商时报“老人”的响应,大家对20多年前的往事又是一番感慨。

当年任时报周末版编辑、现在美国从事媒体研究的王冬月女士说,20多年前的《中华工商时报》那一批人,绝对是当时中国新闻界的“奇葩”,很荣幸当年身在那样一个团队。

虽然现在用“奇葩”这个词,不太像是夸人的意思,但用于当年的语境,则是大大的好词。1989年10月6日创刊的《中华工商时报》,由中国老一代报人、曾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的丁望发起,在当时的全国工商联领导支持下,聚拢了新闻界一批青年才俊,其横空出世,给中国新闻界带来一股新风,它所倡导的三味——“民味、海味、商味”,令这份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别具一格,称它是“中国第一份有海派色彩的民间商报”毫不为过。

而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意义,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即后来被誉为中国财经媒体的“黄埔军校”,日后从这里走出的财经媒体人,很多都成了独挡一面的领军人物。

比如当时任海外新闻部主任的胡舒立,在离开工商时报后,先后创立了《财经》杂志和财新传媒;她的大学同学、时任市场新闻部主任,后任副总编辑的杨大明,也一起参与了这一创业;

当时任周末版编辑、主编,后来担任过副总编辑的何力,日后与当年地方新闻部的负责人刘坚一起,创办了《经济观察报》,再后又参与创办了《第一财经周刊》和界面等新媒体;

开始是企业新闻部的记者,后来担任过时报“新周刊”主编、报社副总编辑的吕平波(水皮),离开工商时报后出任了《华夏时报》总编辑,并成为知名股评人;

曾做过总编室主任、助理总编的陈西林,后来也与担任过报社秘书长的周勃川一起,创办了在京城颇有影响的《为您服务报》,现在则担任香港阳光卫视台总编辑;

还有当年引荐我进入工商时报的学通社老友、时任周末版编辑的杜民,在丁望离开工商时报后,曾跟随他一起参与了《中国经营报》的改版,深得丁望的教诲;后又与原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尹克一起,较早介入媒体投资领域,成功转型为投资人。

王长田则是杨大明的部下,担任过市场新闻部的副主任。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工商时报离职,进入北京电视台,创办新闻栏目《北京特快》,这是当年北京市民家喻户晓的知名栏目。1998年后“下海”,创办了后来的光线传媒,最早出品的《中国娱乐报道》也曾经大受电视观众欢迎。

约2003年时,我曾随杜民一起拜访过他的公司一次,当时还在紫竹桥一隅的一栋小楼,尚在创业初期。而2013年,我又随杨大明一起,再次拜访,则已不可同日而语,公司已在北二环,颇具规模,光摄影棚就有好几个,公司和他本人也早已闻名遐迩。

在这次《财新时间》的访谈中,财新主持人袁小珊也曾问到王长田早年的记者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生涯的影响。

对此,王长田的回答十分坦率。他说,有一句话叫“一朝为记者,一生为记者”,这是一种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自我认知。媒体就是去报道社会、分析社会、反映社会,所以它有一种揭示真相、传达信息、影响社会的使命。他从小学、初中、高中,连续三位老师都告诉他说,你将来要去当记者,因此,他相信,他们一定是希望他能够有朝一日对社会有一定影响。而当年那个时候,大家没有财富的概念,记者也不是一个能够聚集财富的行业,但它是一个有影响力的职业。于是,他学了新闻,然后做的工作也都是与此相关。人生的路就是这样,一条路接着一条路,当初走的那条路决定了后来走的那些路。所以,他觉得他与其他很多人的商业生涯很大的一点不同是,有的人上来就做生意,但是他呢,是先做一个社会性的工作,然后再做生意。

而作为一家影视公司的从业者,虽身在娱乐圈,但在感觉上又与其刻意保持距离,这也是他多年从事新闻工作所养成的一种特点。

他说,他不是那种整天去抽烟、喝酒、去KTV、开party那样的人,也不是特别喜欢那种环境。电影行业是一个聚集资源的行业,这个资源聚集的能力以及你对资源的选择、组合,其实决定了你的产品会是什么样子,他不想让其他的因素,让情感的、关系的这样一些因素影响他的判断。

在谈及光线传媒之所以退出电视节目制作时,他更是说得直白,主要原因就是对电视市场收视造假极度失望。他说,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行为,但是每一个人都被迫去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已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犯罪的问题。光线传媒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一家传媒娱乐业公司,至少还是有一点信念的公司,这件事情是没有办法做的,太危险,也太违背良心。而电影行业是一个比较市场化的行业,直接面对观众,做的好不好,不需要跟观众搞关系,求爷爷告奶奶,跟人家去喝酒,违背自己的良心。只要做好了,观众就会给你奖赏。他觉得这才是他想要的好的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

看到上述的对话部分,诚如熟悉他的“老领导”杨大明在微信朋友圈中所点评的那样,王长田“始终不失本色,不油不装,没有因为转行而丢掉媒体人洞察世事、独立思考的特质,而在从创业到创新的漫漫长途中保持坚韧和清醒,诚为可贵。”

回到文章开头,王冬月认为创业初期那一代工商时报人“奇葩”,可能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是一群有理想和追求的人,当年为了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他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开启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一页新篇章。此后,虽开枝散叶,但不管在哪里,从事哪一行,他们仍然常怀初心,理想不灭。从工商时报走出的能人们,大多都是带有这种洞察世事、独立思考、坚韧和清醒的气质的。

视频:《财新时间》专访王长田

胡舒立:逝者丁望

话题:



0

推荐

吴鹏

吴鹏

68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

文章